《深度解析2024年新高考Ⅰ卷語文試卷》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深度解析2024年新高考Ⅰ卷語文試卷(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深度解析2024年新高考Ⅰ卷語文試卷
深度解析2024年新高考Ⅰ卷語文試卷
2024年是河南新高考過渡年,也是河南新教材使用后的第一屆高考,今年河南省高考語文試卷采用的是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的新高考Ⅰ卷。試題積極體現(xiàn)《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新理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主動呼應國家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新增內容,增強試題的創(chuàng)新性和開放性,著力考查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助力新高考平穩(wěn)落地,充分發(fā)揮高考命題選才育人功能。
一、穩(wěn)中有變,平穩(wěn)過渡
作為高考改革過渡階段,今年河南省高考語文試卷采用的新高考Ⅰ卷難度適中,較為平和,給予學生
2、作答信心。試卷結構和題量與去年全國乙卷相比,有一些變化和調整(詳見下表)。
語文試卷變化
模塊 2023年(全國乙卷) 2024年(新高考Ⅰ卷)
現(xiàn)代文閱讀 論述類文本閱讀 (3道選擇題)9分 現(xiàn)代文閱讀Ⅰ (3道選擇題2道主觀題)19分
實用類文本閱讀 (2道選擇題1道主觀題)12分
文學類文本閱讀 (1道選擇題2道主觀題)15分 現(xiàn)代文閱讀Ⅱ (2道選擇2道主觀題)16分
古詩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 (3道選擇題,1道主觀題)19分 文言文閱讀 (3道選擇題2道主觀題)22分
古代詩歌閱讀、名篇名句默寫題型結構
3、基本不變,15分
語言文字運用 兩篇文本 (2道選擇3道主觀題)20分 一篇文本 (5道主觀題)18分
寫作 分值不變 60分
試卷整體結構穩(wěn)定,分為現(xiàn)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和寫作四大模塊。從試題類型上看,變化有四個方面:其一,論述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合并為一篇現(xiàn)代文閱讀,信息類文本閱讀量和題量較之前減少;其二,文學類文本閱讀增加一道選擇和主觀題;其三,增加文言文考題所占比重,由一道主觀題變?yōu)閮傻乐饔^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變化最大的是語言文字運用,兩篇文本變?yōu)橐黄谋?,且采用“一拖五”的形式,五道主觀題分別考查成語、病句、補寫句子
4、、修辭與邏輯。
古代詩歌閱讀、名篇名句默寫題型結構和分值基本不變。詩歌文本閱讀材料選的是宋代詩人劉克莊的七言律詩《宿千歲庵聽泉》,學生對劉克莊也并不陌生,選修部分曾選入劉克莊的詩歌《賀新郎(國脈微如縷)》。而這首詩歌本身用詞不晦澀,語義不難讀懂,主觀題考查對比手法的運用也是詩歌鑒賞常見考點,考生結合詩句內容分析其中的對比即可。名句默寫情境設置兼顧限制與開放,涉及的篇目《歸園田居》和《屈原列傳》出自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和選必中冊,且皆為名句。開放性默寫考查“以漢代唐"的手法,考生很容易能聯(lián)想到課內所學《燕歌行》或者白居易的《長恨歌》。三道默寫題都很平易近人,讓考生一上場就能吃一個“定心丸”
5、。
試卷體現(xiàn)了穩(wěn)中求變的整體思路,沒有偏題、怪題、難題,既符合學情,又有一定的區(qū)分度,助力新老高考平穩(wěn)對接。
二、固本強基,提升素養(yǎng)
根深才能木茂,本固才能枝榮,今年的高考試題尤為注重基礎,考查關鍵能力。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具體語境中明晰其概念和用法。
試卷中有三處關于手法的考查。語言文字運用考查借喻的運用,詩歌鑒賞中分析對比手法,現(xiàn)代文閱讀Ⅰ《論持久戰(zhàn)》第4題考查了設問和反問在文中的論證效果。與之類似,2022年新高考Ⅰ卷語用題中考查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分析設問和排比的構成及其表達效果的能力。這也提醒考生回歸語
6、文學科本位,在真實的學習生活情境中把握語言文字特點,提升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
高考語文繼續(xù)強化教考銜接,著意關聯(lián)教材。其一是顯性、可見的關聯(lián)。名篇名句默寫和文言文閱讀第11題課內外實詞的比較都直接考查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其二是隱性的關聯(lián)?,F(xiàn)代文閱讀I材料一選自自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zhàn)》,而統(tǒng)編本教材收錄了多篇毛澤東同志的文章,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等??忌趯W習教材的基礎上已了解毛澤東同志獨具特色的語言風格和說理藝術,可舉一反三,遷移運用?,F(xiàn)代文閱讀II選自徐則臣的《放牛記》,是一篇回憶性散文隨筆,其中第8題的題干設問,“文章為何說‘放牛
7、給了我一個幾近完美的少年時代?’”,這是以文中的關鍵語句入手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內容及主旨。統(tǒng)編版教材必修上冊《我與地壇》的學習提示也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富有深意的句子,“這可以作為理解作者思考的突破口”,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對話”,才能理解文章深意。文言文試題材料一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 漢紀》,講述了李陵請命抗擊匈奴、戰(zhàn)敗后投降的故事,關聯(lián)統(tǒng)編教材選必中冊《蘇武傳》中李陵勸降一段,考生結合所學能對李陵這一悲情英雄有更多元的理解和判斷。
作為新教材使用的第一屆,新課標1卷釋放的信號是轉變教學理念,回歸語文教學本質,拒絕模式化、淺顯化、套路化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
8、文素養(yǎng),以不變應萬變。
三、守正創(chuàng)新,亮點突出
縱觀整套試卷,高考命題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性,標準化的答案少了,開放性答案多了,這有助于展現(xiàn)學生智慧,鼓勵學生個性化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
比較典型的是新課標I卷寫作試題“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作文試題的思辨性很強,類似于2022年上海卷的作文題,題目簡潔卻有著豐富的思考空間,考生可針對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闡述自己的看法。
當然創(chuàng)新題型不是憑空創(chuàng)造,而是對往年命題思路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也體現(xiàn)高考綜合改革精神。以語言文字運用為例,今年這種“一拖五”的設題形式并非第一次出現(xiàn)在高考語文的語用題中,在2023年全國甲卷中亦能找到蹤跡。命題者也是設計了五道有內在聯(lián)系的試題,各有側重,又由淺入深,形成合理的梯度,共同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整套試卷特色鮮明,體現(xiàn)了守正創(chuàng)新的特點,穩(wěn)中有變,開放靈活,注重思維提升,以融會貫通的形式考查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服務科學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