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歷史 第5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9年高中歷史 第5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高中歷史 第5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必修3.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年高中歷史 第5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必修3 一.整體設計思路、指導思想及依據(jù)的說明 本課是人教版必修3第5單元《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中的第一課,從內(nèi)容上講,本課與后面的《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互為整體,上下聯(lián)系,又與政治史、經(jīng)濟史內(nèi)容密切相關。從地位上講,作為第5單元的開篇,該內(nèi)容對于深入理解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的主題和特點有著重要作用。 現(xiàn)在的歷史研究中,有一門新的學科叫“心態(tài)史學”。心態(tài)史學是歷史學知識體系與心理學知識體系相融合的產(chǎn)物。為什么會出現(xiàn)“心態(tài)史學”這一新的學科呢?因為人們發(fā)現(xiàn),人的性格,氣質(zhì)這些東西對人們影響是巨大的。西方有一句格言“性格就是命運”,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這一點。心態(tài)史學是運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歷史上人們精神狀態(tài)的一種研究方法,是理解和解釋人類歷史活動的一種認識方式,它重視歷史上各種類型人物的欲望、動機和價值觀念,重視歷史上各種社會集團、各種階層的精神風貌,重視平靜年代人們的精神活動和激蕩歲月中人們的精神變化,重視上述這些因素對歷史進程所產(chǎn)生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歷史的心鏡-心態(tài)史學》彭衛(wèi)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基于心態(tài)史學的理論,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主要圍繞如何讓學生理解近代中國人的思想演變而展開,如果思想史講得太深,學生比較難以理解,所以在還原那段歷史時,側(cè)重從當時一些重要的代表人物的心路歷程來展開,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中。 2. 學情分析 此次授課的對象是高二文科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歸納、演繹推理能力以及判斷能力也有進步,語言表達能力較強。但是,學生的學習觀、價值觀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強,因此,教師的引導和幫助顯得格外重要。對于文科班學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沖刺的積累階段,必須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升高二學生在歷史認知上的層次,鍛煉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逐步掌握歷史演進的規(guī)律,學會用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觸的歷史,拓寬他們的歷史思維,為高三打好基礎。教師可以嘗試開展難度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讀等自主性學習。 同時,在課時上針對文科班教學會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本課將分為兩個學時來進行講授,前一學時側(cè)重講從師夷長技到洋務運動,后一個課時側(cè)重講維新變法。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是第一學時的內(nèi)容。 3. 教材分析 (包括對本課教學內(nèi)容的教學定位分析;教學內(nèi)容與結構分析;教學重點、難點) 課標要求 了解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理解中體西用思想在近 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閱讀鴉片戰(zhàn)爭前后林則徐等人思想的史料,得出近代中國人的思想發(fā)生的最初變化,認識到“華尊夷卑”觀念在近代社會的逐步動搖。 2、 學生結合材料,概括林則徐、魏源等的主張,理解“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主張的重要性; 3、 學生根據(jù)史料,掌握中體西用思想的內(nèi)涵,認識到中體西用思想是對“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實踐; 4、 學生結合洋務運動的實踐和史料,正確理解中體西用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 5、 學生通過“師夷長技以制夷”和“中體西用”思想的背景分析,理解近代先進中國人在實現(xiàn)“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開眼看世界的內(nèi)容、中體西用思想的內(nèi)涵 教學難點:中體西用思想的作用 4. 教學策略設計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用視頻、圖片等直觀、形象的形式再現(xiàn)歷史,學生能夠更加快 速融入場景教學當中,然后采用情境——材料——問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積極主動展開學習。 二、教學過程 步驟1:導入: 【視頻:林則徐虎門禁煙】(時長:1分鐘) 問題:看完視頻后,同學們,在你們心目中的林則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學生回答) 老師總結:林則徐曾經(jīng)說過一句大家熟知的話“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面對西方的鴉片入侵,林則徐主張嚴禁鴉片,并在廣東組織了“虎門硝煙”,力抗西方的侵略,所以被后人稱之為"民族英雄"。那歷史上真實的林則徐是什么樣的人呢? 林則徐認為: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手刃數(shù)夷,即鄉(xiāng)井平民,亦盡足以制其死命。 ——林則徐給道光皇帝的上書 問題1:林則徐對西方的認識客觀嗎? 老師:不客觀。此時的林則徐對西方的認識停留在表象上,認為英國人渾身上下都武裝起來,腿就比較僵硬,一撲就會倒。林則徐在同代人、尤其是在同時代官員中,確是對“外面的世界”最為了解之人,他對英人的認識尚且如此,可見舉國上下當時對“世界”的認識水平。 問題2:西方國家都打進來了,為什么當時的中國人仍那么的不了解西方呢?是缺乏了解的途徑?還是從心底里不愿意去了解西方? 師:其實,“西學東漸”的思潮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當時一批基督教的傳教士來華,他們在傳播基督教的同時,將西方的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所以中國有了解西方的很好途徑,但是卻沒有很好把握這個機遇。我們可以來看看明清的兩次中西接觸: 意大利的利瑪竇是當時最具代表的傳教士,他在明朝萬歷年間來華,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我們下面來看看在他的記載中: 中國把所有的外國人都看作沒有知識的野蠻人,并且就用這樣的詞句來稱呼他們。他們甚至不屑從外國人的書里學習任何東西,因為他們相信只有他們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學和知識。如果他們偶爾在他們的著述中有提到外國人的地方,他們也會把他們當作好像不容置疑地和森林和原野里的野獸差不多。 ——《利瑪竇中國札記》 問題:利瑪竇的記載反映了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 老師總結:盲目自大、閉塞無知,還在固守著傳統(tǒng)的“華夏中心論”。這種心態(tài)和情結到了清朝更為明顯。乾隆年間,英國使節(jié)馬嘎爾尼訪華,馬嘎爾尼訪華的主要目的是要和中國建立正常的貿(mào)易往來,但是被乾隆帝拒絕了,理由是“天朝物產(chǎn)豐盈,無所不有”。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禮儀的不同,馬嘎爾尼如何覲見皇帝,按照中國的禮儀必須是三跪九叩,而按照西方的禮儀則是單膝下跪。就單單這個禮節(jié),雙方互不想讓,僵持了很久,最后還是乾隆以“天朝大國”的“大度”,不和“野蠻”之人計較,允許馬嘎爾尼單膝下跪。這一禮節(jié)沖突,法國人有著客觀的評價: “雙方都認為自己是至高無上的。中國人認為它的文明從來都是最優(yōu)越的,希望能將它的文明廣為傳播,替代吃烘烤食品的、劣等的野蠻人的文明。英國人則認為,它的文明是最優(yōu)越的,因為它是現(xiàn)代的,建立在科學、自由思想的交流和貿(mào)易優(yōu)勢的基礎上。” ——(法)阿蘭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但是很遺憾的是,中國人此時并沒有意識到被他們看作是“野蠻”的國家其實已經(jīng)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敵人了。再過了半個世紀,英國人帶著他們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也轟醒了一部分沉迷于“天朝上國”夢境中的中國人: 一部分中國人通過彌漫的硝煙終于發(fā)覺自己面臨的對手是完全陌生的。來自西洋的“夷”人,是歷史上從未碰到過的族類,兩千來傳統(tǒng)的夷狄觀念在他們的頭腦里開始動搖了。處風云漩渦中心的林則徐便在時代波潮的鼓蕩下成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所以他也是最早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醒的中國人,被范文瀾先生稱之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進一步探討林則徐是如何開眼看世界?近代中國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加深對西方的認識? 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打出課題) 步驟二:探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一、“師夷長技以制夷”(鴉片戰(zhàn)爭前后) 問題1:林則徐為什么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請同學結合教材內(nèi)容,找出林則徐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了解西方。 (學生回答) 老師總結:林則徐組織設立譯館,翻譯西方書報,了解“夷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洲志》(和《各國律例》?!端闹拗尽肥橇謩t徐主持編譯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簡要敘述了世界四大洲(亞洲、歐洲、非洲、美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和政治狀況,后被魏源整理成為《海圖國志》?!陡鲊衫肥侵袊M國際法的開山著作,更新了中國人的法律觀念,為晚清法制注入了現(xiàn)代化的意識。林則徐還憑借這本《各國律例》和英國人打贏過官司。 在以前中國的眼里,中國的法律條文就是至高無上的,就是和外國人打交道的標準,但是在具體的外交事件中就會吃虧,林則徐開始關注國際法,國際規(guī)則,本身也折射出他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這一變化,在的好朋友魏源的身上也得到了體現(xiàn): 魏源說:“夷之長技三:一戰(zhàn)艦,二火器,三養(yǎng)兵練兵之法?!? 他在編撰《海國圖志》的目的,其在《原敘》中如是說:“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 問題:1、根據(jù)材料分析,林、魏在西方的認識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學生回答:由傳統(tǒng)的鄙視到主張向西方學習) 2、主張向向西方學習什么?(生:西方的技術層面) 3、如何評價“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呢? 平心而論,魏、徐、梁是當時最先進的的思想家。他們從一個封閉的容器中探出頭來,開眼看世界,并能放下“天朝”的架子,平靜地看待另一種文明(徐繼畬最為突出)已是石破天驚之舉。由此為基點,稍稍進步,便可登堂入室,領略新風光。然而,我們今天認為尚不夠完美的著作,當時被許多人視之為“夷”張目而鄙視。在“天朝”的文化人中,他們是孤獨的……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 《海國圖志》問世后卻很少有人問津。相反,許多守舊的朝廷官吏的罵聲卻撲面而來,他們無法接受書中對西方蠻夷的“贊美”之詞,更有甚者主張將《海國圖志》付之一炬,在他們眼中《海國圖志》就是一本大逆不道的書。遭到無端非議的《海國圖志》最終在國內(nèi)的印刷數(shù)僅有千冊左右…… ——魏啟敏《中國巨著幫日本走向維新》,《環(huán)球時報》(2005年12月09日) 問題:結合兩段材料,分析:“石破天驚之舉”說明什么?為什么他們是孤獨的?從學習內(nèi)容上看“尚不夠完美”是指? 老師總結:“石破天驚之舉”說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開始突破了傳統(tǒng)“華夏中心論”,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起到了思想啟迪的作用。這里的人們是指所有的中國人嗎?(不是)只是開導和啟發(fā)了少部分中國人,絕大部分的國人依然十分的保守無知,所以他們是孤獨者,“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沒有引起廣泛的社會共鳴,沒有成為中國一次真正的思想啟蒙運動。但從學習內(nèi)容上看“尚不夠完美”,主要側(cè)重于技術層面的學習。盡管如此,但是還是遭到了頑固保守勢力的阻撓,國人的心態(tài)普遍上沒有得到多少改觀。所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遭遇到了當時社會的冷遇,提出20年都沒人搭理,更別說實踐,所以中國錯失了整整20年的發(fā)展時機。直到后來的“中體西用”思想的提出,洋務運動的開展,進一步完善了和實踐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步驟三 探究“中體西用”思想 二、 “中體西用”思想 “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中國富強之術”——馮桂芬 “今誠取西人氣數(shù)之學,以衛(wèi)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 ——薛福成 “合而言之,則中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主以中學,輔以西學?!薄嵱^應 “其學堂之法約有六要。一曰新舊兼學:《四書》《五經(jīng)》,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 ——張之洞《勸學篇外篇》(1898年) “西學又有別,西藝非要,西政為要。” ——張之洞《勸學篇》 《勸學篇》以十五篇的篇幅,大膽地提出了改革學校、變科舉、游學、廣譯西書、變法、練兵、興辦農(nóng)工商學、修鐵路、興礦業(yè)以及建立新學制體系的建議。 問題:“中體”和“西用”分別是指什么? 老師總結:從材料中,我們可以得知:中體——封建制度和儒家的綱常倫理;西用——西學(張之洞分為西藝和西政)。西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理解:最早的開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主張的是西藝,側(cè)重于西方的科學技術(軍事);到洋務運動時期,馮、薛主張的西學是“氣數(shù)之學”“富強之術”,所以在此思想指導下創(chuàng)辦了近代了軍事和民用企業(yè),引進西方的機器化生產(chǎn)。張之洞強調(diào)西藝和西政并用。他的西政是指西方的根本政治制度(設議院,興民權)嗎?(不是)張之洞的西學是由科技推及到了深層次的教育體制等方面,但是對“設議院”等涉及政體的部分諱莫如深。因此,洋務運動時期的“中體西用”,是指在維護清朝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前提下,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擴展到學校教育等較深層次的東西。 步驟四:討論環(huán)節(jié)——如何看待“中體西用”思想 討論環(huán)節(jié):史學家眼中的“中體西用”思想 材料1 雖然“中體西用”后來常被指為包庇封建,其實,那個時候的中國,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頑梗的士人,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啟錮閉,引入若干資本主義文化,除了“中體西用”還不可能提出另一種更好的宗旨。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托,它在中國是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因此,“中體西用”畢竟使中國人看到了另一個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個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這一部分引進到中國來,成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后兩者可能結合的一種特定形式。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2 “中體西用”論是相當保守的,是不倫不類的。但是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提出了一個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體接受的“說法”。 ——羅榮渠《現(xiàn)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 材料3 ……在梁啟超看來,“中體西用”論者所要學習的西方技藝,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節(jié);相反,被他們視為“本”或“體”而不愿加以改變的……才是應該先變、大變的。 ——吳一泉《“中體西用”說及其歷史作用》 問題:根據(jù)材料,分析史學家分別是從什么角度來評價“中體西用”思想? 老師總結:“中體西用”思想的評價: (1)積極性: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觀念,有利于西學的傳播;推動了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開端。(2)局限性:沒有深入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層面。 1875年,郭嵩燾奏稱:“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賈,造船、制器,相輔以益其強,又末中之一節(jié)也……將謂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轉(zhuǎn)弱為強,其余皆可不問,恐無此理。” 早在洋務運動開始階段,中國第一任駐外使節(jié)郭嵩燾就有這樣的論述“西洋立國有本有末”,本在于“朝廷政教”,但是這一觀點一提出就遭到了頑固勢力一浪高過一浪的口誅筆伐, 尤為凄慘的是郭嵩燾,作為中國第一任駐外(西方)使節(jié),他是在一片冷嘲熱罵中步出國門的,作為洋務同輩里見識、才干高人一頭的早熟者……在他生前,《出使日記》被毀版;在他死后,有人還奏請戮他的尸體,以謝天下。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走在時代前列者注定是孤獨的。但同時他又是那樣的自信和堅定,他臨死前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流傳百代千齡后,定識人間有此人”。其實不用百代千齡,20年之后就出現(xiàn)了一批追隨者——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思想家。 步驟五:小結 近代中國思想呈現(xiàn)出來的新方向,就是向西方學習,一方面是沉重的壓力:變局迫來,逼使“華尊夷卑”的觀念逐漸瓦解,對西方的認識逐步深化,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中體西用;認識的深化又推動改革越出舊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舊嬗遞的每一步,都會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喚來的憤怒的衛(wèi)道者。近代中國就是在這種矛盾中拖泥帶水地趔趄而行。 六、課堂板書: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鴉片戰(zhàn)爭前 華尊夷卑觀念占主導地位 鴉片戰(zhàn)爭后 華尊夷卑觀念發(fā)生動搖, 林則徐、魏源等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起到思想啟迪作用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 師夷長技以自強 中體 邁開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師夷長技以求富 西用 華尊夷卑觀念進一步動搖 七、教學反思 1、課堂亮點: 第一,本課導入利用多媒體手段,視頻內(nèi)容的呈現(xiàn)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加有效地帶動學生一起走進課堂。 第二,本堂課以近代歷史人物心路歷程的轉(zhuǎn)變來看近代中國人的思想轉(zhuǎn)變,角度獨特,授課中由淺入深,層層剖析,比較貼合高二文科班學生的認知水平。 第三,以史料創(chuàng)造歷史情境,注重運用史料引導學生思考,從而理解本堂課的重難點問題。 第四,課堂氛圍融洽,教學中老師設計了較多學生參與探究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師生之間的互動良好。 第五,利用副板書,落實歷史教學的失序,對學生梳理和掌握基礎知識結構有幫助。 2、不足之處:課堂教學過程中,本人稍有些緊張,所以在播放幻燈片時個別地方?jīng)]有和課堂內(nèi)容及時同步呈現(xiàn)。教師的教學語言也欠精煉,稍顯拖沓。-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年高中歷史 第5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 年高 歷史 單元 近代中國 思想解放 潮流 14 從師 夷長技到 維新 變法 教學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weibangfood.com.cn/p-2502329.html